焦點
-
499美元砍進顯示卡甜蜜價格帶、NVIDIA RTX 3070 FE創始版開箱實測
在經過一系列RTX 3090與3080的各種開箱轟炸之後,相信各位玩家已經都能感受這一代顯示卡的強大威力了吧!只是姑且不論缺貨的問題,動輒五萬或三萬的價格對於普遍玩家來說,入手的難度還是不小的(小編手抖~),因此有不少玩家,包含小編在內會退而將目標鎖定位階設在兩位大哥之後的RTX 3070這款版本,除了同樣是屬於最新的RTX 30系列中的一員之外,要價僅499美元的售價也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價格帶。 如今RTX 3070的創始版終於正式解禁!小編也在第一時間入手這張顯示卡並進行了效能測試,接下來就趕緊跟著小編的視角,一起來欣賞這款NVIDIA RTX 30系列主力軍的魅力吧! RTX 3070創始版的外觀延續了兩位大哥漆黑散熱鰭片、搭配八字形銀灰色邊框設計,不過雙風扇改為了大家比較常見的「瓦斯爐」排列(嗯~變成黑色瓦斯爐XD),而不是RTX 3090與3080上的正反面推拉式雙風扇,同時在體積上也大幅度的收斂,甚至比上一代的RTX 2080 SUPER還要來得小一些,因此只要機殼選擇得當,即使是ITX機殼也能輕鬆放下。(免去了跟RTX 3090/3080被詬病的大體積問題) 接續先前RTX 3090/3080的,接下來,就來開箱RTX 3070 FE這片公版卡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即便RTX 3070在功耗上已經不像兩位大哥那樣誇張,NVIDIA依然決定「物盡其用」設置了自家規格的12 Pin供電插槽,並附上那個有插拔次數限制的12-Pin to 8-Pin轉接線,其實裡面可以看到有一半是空Pin,也就是說,RTX 3070只有吃到6-Pin就夠了。(可以預期各家AIC應該都會改成6-Pin PCIe的設計,也就是大家原本的PSU就可以使用了) 看過外觀之後(好吧!就是黑色調),就來到了最重要的性能測試時間啦!這次小編在測試上也一同加入了上一代的RTX 2070 SUPER和2080 SUPER來做比較,以提供玩家做為買新卡或是二手(殺價)的參考,跑分平台的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顯示卡:NVIDIA RTX 3070 FE、RTX 2080 SUPER FE、RTX 2070 SUPER FE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2=16GB ■SSD:Corsair MP600 PCIe 4.0 M.2 SSD 2TB ■電源供應器:Mistel 850W ■OS:Windows 10 build 2004 ■VGA Driver:v456.96 先來檢視一下在GPU-Z上頭的基本資料偵測,除了確認是RTX 3070之外、記憶體8GB也是無誤!(比較期待16GB版本啊!老黃刀法快使出來~) 接著就輪到各測試軟體上場了,先來看看熟悉的3DMark下的各項測試數據,對於目前還在使用RTX 20系列、甚至更低階版本的玩家來說,其實這樣的成績表現是很優秀的。對比前代的RTX 2070來說(在系列中的同定位),可以發現到RTX 3070不只CUDA核心數量直接加了一倍以上,其他規格面也大多有蠻大幅度的提升(Tensor核心則是有不同世代的差異),看來在RTX 3070正式登場之後,玩家可以選擇的目光將直接轉向在主力版的這款身上了。 只看自己當然不太準,那就來跟前代做個簡單比較好了,透過與RTX 2080 SUPER與2070 SUPER的數據對比,應該更可以看出RTX 3070的強大,在下面的多項對比下,RTX 3070的效能突出性,簡直不要太厲害啊!(小編吃泡麵也得入手一片了、握拳!) 身為NVIDIA RTX 30系列的么子(在還沒看到RTX 3060的蹤影之前、暫且這麼說吧!),RTX 3070在整體的效能相較於去年同級的RTX 2070 SUPER有著約30%左右的成長,甚至比更高階的2080 SUPER還要再多出約10%的效能,也正式確定新一代顯示卡全數能在2K解析度下提供流暢的高畫質體驗,這部分也對應了目前玩家開始入手更大尺寸、更高更新率,甚至曲面螢幕的需求性,看來RTX 3070的出現也將帶領玩家邁入新的視覺饗宴。 先前極受玩家喜愛的RTX 2070系列,也面對著類似價格帶要功成身退的轉換,以價格上RTX 3070開價為499美金,換算台幣(加上鬼島稅)可能約在1萬6千元左右,這樣的價格正好與現今的RTX 2070 SUPER相同、但仍比2080 SUPER便宜,若以新卡的角度來看,競爭力還是非常強的,至於預算較緊的玩家,將可能有很高的機率收到價格非常甜的二手卡,因此今年的年終不論是大包還小包,老黃的顯卡都已經全包了呢!(笑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新一代Nintendo Switch要來了?傳將搭載Mini LED螢幕並由群創供貨
Switch為任天堂旗下遊戲主機,其結合了家用、攜帶主機特色以及讓手把分離等等各種創新玩法,加上任天堂各種火紅的獨佔遊戲大作,受到許多玩家喜愛,更在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加上《動物森友會》發售等等各種關係,造成Switch的大量搶購潮,缺貨了好一陣子,還有許多黃牛的出現(可惡!)。目前Switch的銷售紀錄已經來到了任天堂歷代主機間的第六名,並朝著超越3DS第五名的紀錄為目標。 然而隨著次世代主機PlayStation 5與Xbox Series X/S即將上市,任天堂當然也不甘示弱、下一波的新機計畫也早就排上時程;事實上,有關新一代Nintendo Switch推出的諸多相關謠言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甚囂塵上的傳開各種訊息,畢竟以目前Switch的性能來說,掌機模式的720P與TV模式的1080P已經漸漸無法滿足玩家們的需求,因此也不難推測各玩家敲碗期待的心理,網友們猜測新一代Nintendo Switch可能會有更好的性能並升級為4K畫質,這也較符合目前的規格與視覺水準。 不過要在掌機用上4K,撇除其他問題,續航力本身就會是一大挑戰,目前新版Switch官方宣稱續航時間約為4.5~9小時(舊版2.5~6小時),這個續航力對重度遊戲玩家來說並不是相當足夠(攤手、這就是行動裝置的宿命QQ)。不過,任天堂也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日前透過經濟日報的報導,任天堂將在新一代Switch用上Mini LED螢幕,並找上了台灣的群創光電供貨,成為台灣第一家進入Switch顯示器供應鏈業者。(還沒買股票的快~) Mini LED是介於傳統LED與Micro LED之間,在製程技術難度上比Micro LED低,也有較高的良率,相對來說成本也就更低。再相比Switch的傳統LCD,Mini LED提供了更多的背光源區域,可以更精確的照亮螢幕上的像素,厚度也接近OLED,並且更加的省電,對於掌上型的Switch來說,或許會是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相信玩家們都很期待下一代Switch的到來,除了性能可能更加強大以外,希望一些Switch小毛病也能獲得改善(那個Joy-Con災情…),相關的消息還是需要玩家們耐心等待官方回應才能證實。小編也只能先敲碗了~,給你錢、快點出!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TX 3060 Ti的GPU-Z資訊流出,4864個CUDA核心、8GB GDDR6、超頻可到1665MHz
繼RTX 3090、RTX 3080、RTX 3070接連問世之後,NVIDIA家族新成員下一個登場的會是誰? 早在10月初就有消息傳出RTX 3060 Ti將跟在3070之後出現,而且最快會在本月底登場,而如今月底已到,RTX 3060 Ti的GPU-Z資訊突然被流出,不但坐實了3060 Ti的影子,還確認了規格。 RTX 30家族在整個下半年鬧得滿城風雨,因其橫空出世,各顯示卡全部都往後被壓了不只一個名次,而在RTX 3090/3080/3070三位老大哥相繼登場(RTX 3070就在今晚)之後,3060 Ti的規格也於10月初遭到洩漏,包括4864個CUDA核心,時脈約莫在1700MHz左右,還有8GB的GDDR6記憶體,功耗也可能降到180W。 如今一張GPU-Z的NVIDIA RTX 3060 Ti資訊圖被流出也坐實了部分訊息,有些資訊和月初的流言相差無幾,確認具有4864個CUDA核心以及8GB的GDDR6記憶體,更重要的是,RTX 3060 Ti的基礎時脈有1414MHz,超頻則可到1665MHz,只是NVIDIA還沒確認RTX 3060 Ti這件事罷了。(官方沒證實之前都有變數) 有趣的是,RTX 3070都還沒開賣,3060 Ti也還在繪聲繪影中,但3060 Ti的實體都還沒現型,淘寶卻已經可以看見RTX 3060Ti的身影了,售價換算台幣從8,800到13,000元都有,而且是正品行貨、三年保固,預計11月後開始到貨,看來經銷商們都已經得到RTX 3060 Ti的確切消息,只不過上市時間從原本的10月底似乎要延到11月中旬了,那想必基本入門款的RTX 3060也將會延期了。 而萬眾矚目的RTX 3070,其公版卡將在今晚9點向大家見面,而我們PCDIY!的編輯群也將會在晚間向玩家們同步公開RTX 3070公版卡的各項規格、資訊和各項評測,請各位敬請期待!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PCDIY!二十四週年慶xAMD雙重抽活動,一重抽:「分享活動抽大獎,抽AMD Ryzen R3 3200G」【已結束】
歡慶「PCDIY!二十四週年慶」,「PCDIY!玩家團購」又有新活動了!這次,特別提供了限量名額,可以用外面沒有的贈品、額外多出來的抽獎與總值比市場還要划算的價格,來買到限時限量的PCDIY!超靚品。本次選出來的PCDIY!超靚品,特惠價格數量有限,先搶先贏。PCDIY!粉絲們可別錯過喔! 在這次「PCDIY!二十四週年慶」的同時,特別針對這檔「 」推出了AMD雙重抽活動。 一重抽與二重抽的抽獎贈品不同,所需符合資格與完成指定任務也不一樣 PCDIY!二十四週年慶xAMD雙重抽活動,一重抽:「分享活動抽大獎,抽AMD Ryzen R3 3200G」 完成以下 4個關卡任務,就可以參加抽獎: (1) 第一關任務→ 只要你是PCDIY!粉絲團粉絲,也是PCDIY!玩家FB社團粉絲 (2) 第二關任務→ 臉書文章按讚,與公開分享 (FB這篇推文) (3) 第三關任務→ 臉書文章留言,留下通關密語。並再Tag至少2個朋友 (FB這篇推文) (4) 第四關任務→ PCDIY!官網專頁留言,留下通關密語。(留言處 在最下面) AMD Ryzen R3 3200G處理器 價值:2,970元 ●活動時間:2020-10-26(一)~2018-11-30(日) ●得獎公佈:2020-12-01(二) ●最後領獎時間:2020-12-10(四) 我愛PCDIY!,恭賀二十四週年慶!我要抽大獎,AMD Ryzen R3 3200G處理器帶回家。 【PCDIY!臉書粉絲專頁:PCDIY!二十四週年慶xAMD雙重抽活動,一重抽:「分享活動抽大獎,抽AMD Ryzen R3 3200G」 發文】 【PCDIY!官網專頁:【PCDIY!玩家團購】「華擎DeskMini X300+超微R5 4650G+宇瞻8Gx1或2記憶體+宇瞻512G M.2」迷你套裝電腦+大禮包】 【PCDIY!官網活動說明網址:PCDIY!二十四週年慶xAMD雙重抽活動,一重抽:「分享活動抽大獎,抽AMD Ryzen R3 3200G」】 無 ※抽獎處理器為已開封福利品,無保固 ※雙重抽活動,需符合資格且完成指定任務 ※主辦單位:PCDIY! ※活動說明:PCDIY!保留修改、取消、變更本活動之權利。PCDIY!也有權對於本活動所有事宜,做出解釋或裁決。
-
「廣穎 SP US70 1TB/2TB SSD」實測開箱,PCIe Gen4 x4 M.2 NVMe固態硬碟!
隨著SSD已經普及到市場上的情況下,玩家除了紛紛採用M.2架構規格的SSD版本之外,也逐漸的開始將重心從現有的PCIe 3.0移轉到更新一代的PCIe 4.0上頭,而一開始的高價位也跟著越多越多對應的版本推出後,也逐步的拉到了玩家可以接受的價格帶,而且自從去年AMD開始支援PCIe 4.0後,玩家也都體會到了高速傳輸效能的優勢,甚至連剛出爐的次世代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S與PlayStation 5都紛紛採用PCIe 4.0 SSD的情況下,接下來的市場需求肯定會快速增加,那玩家應該入手了嗎? 面對即將興起的PCIe 4.0趨勢,知名儲存大廠「SP廣穎電通」也在近期推出了旗下首款支援PCIe 4.0架構的SSD:US70,除了支援最新的PCIe Gen 4x4的絕佳速度外,容量上也提供了1TB及2TB讓玩家選擇,這次小編剛好也都同時入手這兩款版本,就讓我們一起來檢視一下SP US70的各項風貌與特色吧! SP US70 SSD在產品設計上承襲了M.2 2280 SSD小而輕巧的尺寸,無論在一般筆記型電腦、或是迷你電腦以及桌上型電腦皆能輕鬆安裝,無須擔心空間問題。在採用PCIe Gen 4x4介面下,官方標示的讀寫速度也來到5000/4400 MB/s,相比Gen 3 SSD足足多了1500 MB/s左右提升,如果手上正好是AMD 500晶片組的朋友除了可以發揮最高效能表現外,其他平台的玩家也可以對應在PCIe 3.0的版本上,仍舊有符合NVMe 1.3協議標準,擁有高性能、低延遲、低功耗等特性。 規格用料上,SP US70 SSD採用了3D NAND TLC架構,除了有1TB及2TB容量可以挑選外,總寫入資料量TBW也大幅提升,1TB版本TBW為1,800TB、2TB版本為3,600TB,對於玩家來說,耐用性大幅提升。 另外,SP US70 SSD也搭載了SLC快取演算法、DRAM Cache Buffer、LDPC錯誤校正機制、TRIM指令、S.M.A.R.T.自我監測、Wear Leveling、以及BBM(故障區塊管理機制)等許多技術,並配置超容量快取(Over-Provision, OP)來確保SSD效能、壽命以及資料安全。 包裝設計的部分,採紙盒式吊牌設計,鏤空外觀可以直接看到裡面的本體,另外在彩盒上也標示了容量以及高達5年的產品保固,算是提供了玩家使用上的保障。基本上,1TB與2TB的包裝是相同的,透過上頭的容量標示可以清楚辨識。 雖然說彩盒包裝都差不多,但是上頭標示的容量可就有差別囉,先來瞧瞧1TB的版本;從本體上的標示貼紙可以看到是M.2 PCIe Gen 4x4 SSD,取下貼紙就可以看到底下的配置,控制器採用的是PHISON PS5016-E16、正反各2顆3D TLC NAND達成1TB容量(採用Toshiba TABBG65AWV顆粒、單顆256GB)。另外在正反面都可以看到有配置了各一顆SK Hynix H5AN4G8NBJR快取記憶體,單顆4Gb、正反2顆也讓快取的容量達到1GB。 細看內部用料可發現,SP US70 SSD 1TB的主控晶片採用了Phison PS5016-E16-32,顆粒部分為Toshiba製TABBG65AWV 3D TLC NAND顆粒,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採用了SK hynix H5AN4G8NBJR-UHC DDR4 4Gb在正反面各一顆。 外觀上其實2TB版本與1TB版本也無太大差異,都是採用M.2架構、主控晶片也同樣是Phison PS5016-E16-32,不過若是從上面的標示貼紙是可以看到有標上2TB字樣以做識別。 再來細看內部用料,主控晶片部分與1TB相同為Phison PS5016-E16-32,而顆粒部分為Toshiba製TABHG65AWV 3D TLC NAND顆粒,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部分採用了SK hynix H5AN8G8NAFR-UHC DDR4 8Gb,正反面各一顆。 這裡也順便提供官方產品資料作為玩家參考: 看過外觀之後,接下來小編也實際將SP US70 SSD 1TB/2TB進行實測,藉由幾款常見的軟體來做實際的效能測試給玩家們做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T ◆散熱器:MSI MAG CORELIQUID 240R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主機板:MSI MEG X570 GODLIKE ◆記憶體:T-FORCE XTREEM ARGB DDR4-3600 8GB x2 ◆SSD:SP US70 SSD 1TB / 2TB ◆Power:SeaSonic Platinum Series 1050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2004版本 整體來說,SP US70 SSD是顆非常不錯的SSD,在保持PCIe 4.0高速的特點下,雖然沒有酷炫的散熱鰭片,但也因為這個關係,在各平台應用上也更加廣泛,不用擔心空間占用的問題。在價格上,1TB規格在官方蝦皮旗艦店只要新台幣5,399元,算是同規格中相對實惠的價格,小編推薦最近有準要入手PCIe 4.0 SSD的玩家可以考慮看看這款SP US70 SSD。 廠商名稱:Silicon Power - SP - 廣穎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751-5326 網站: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當迷因成真!微軟真的做出Xbox Series X冰箱、名人開箱給你看^o^
微軟的次世代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S即將在11/10全球同步上市,其中Xbox Series X搭載了7nm AMD Zen 2八核心CPU、擁有12 TFLOPS訂製版Radeon RDNA架構的Navi晶片GPU、以及16GB GDDR6記憶體和1TB NVMe SSD,透過官方宣告的強大效能,能帶領玩家進入4K、120FPS高畫質的世界,相信有許多人也跟小編一樣在期待它正式上市。 然而不管是Xbox Series X/S或者是對手PlayStation 5,自公開外型以來,一直都備受不少爭議,尤其在去年Xbox Series X正式發布後,其簡約直立方形設計,被一派玩家說像是垃圾桶、空氣清淨機、冰箱...等等。甚至在網路上更是出現了許多迷因改圖(但真的是完全無違和阿XD!),而如今,這些迷因不再只是迷因,並且是由官方親自來實現,Xbox Series X冰箱就這麼誕生了! 外國知名YouTuber iJustine,開箱了由微軟官方製作的Xbox Series X冰箱,尺寸看起來是一般家用的大冰箱,整體的外觀細節也不馬虎,完整複製了Xbox Series X的特色,甚至連外盒也有做出來,不愧是官方阿XD! 目前Xbox Series X冰箱,據說微軟只有製作三台,包括饒舌天王Snoop Dogg也收到了一台作為生日禮物,這台冰箱不管是大小還是外觀細節,真的是誠意滿滿,只能說官方這個行銷手法真的很會阿!(那麼對手是不是該真的做一台路由器了呢XD),對於玩家來說,這類型的產品真的是非常吸引人,小編看了也好心動,希望官方能量產販售阿!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OaNmN-hKs ▲附上iJustine Youtube頻道的完整開箱影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產品一紅就免不了被山寨?MagSafe還沒開賣、華強北就疑似已破解?!
眾所皆知,蘋果(Apple)在10/14正是發布了MagSafe無線充電器,但才過沒多久,位於中國深圳有著「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的華強北,據稱已經破解了Magsafe充電技術,這無疑是對iphone 12的一大衝擊,但無論華強北再怎麼破解,對果粉來說,每樣配件都買原廠,那才是真理。(對岸的山寨逆向工程真的是...) 為了替取消掉耳機和充電孔的iPhone 12系列解套,登場的MagSafe是一款能以磁石吸附在iPhone 12系列背上以達到充電目的的一款專屬無線充電配件,算是iPhone 12系列的最大創新之一,在蘋果甫一宣布時,就造成全球熱議,但要價不斐,看看蘋果官網上所顯示的MagSafe充電器售價,一個就賣1,190台幣,而所搭配的透明保護殼也要1,490元。 而蘋果在MagSafe的文件中明確指出,這款無線充電並不強制使用者搭配20W的USB Type-C插座,但至少得使用12W以上的電源插頭,只是如果低於20W的話,充電就會變慢,雖然不強制,但等同告訴使用者,還是得乖乖搭配20W的USB Type-C,才能達到最佳充電效果。 而在使用MagSafe無線充電時,官方也指出,必須排除手機和充電器之間的所有含磁條或RFID晶片的東西,不然可能會造成物品或MagSafe無法預期的受損。另外,官方也提醒使用者,MagSafe充電器可能在皮製保護殼上留下圓形痕跡,但其他材質是不是也會有這種影響,倒是沒有多加說明,只是在外媒的報導上,有些蘋果用戶已經發現矽膠製的保護殼也會有MagSafe痕跡。 而在這股MagSafe的熱浪之中,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的位於中國深圳的華強北,竟傳出了疑似破解MagSafe技術的消息。近日,華強北就已先傳出,能將所有iPhone舊型號改造成最新版iPhone12的消息,而且改造iPhone 12這件事竟還早在蘋果發布新機之前,如今破解蘋果最新的MagSafe技術,似乎也不讓人感到意外。 但依照小編從第一支智慧手機就用用iPhone以來的多年經驗,會造成華強北無論是魔改iPhone 12或是破解MagSafe技術的原因,無疑跟市場需求有關聯,iPhone系列的售價逐年升高,而手持iPhone系列手機又變成一個古怪的身分表徵,沒有錢但又想拿iPhone新手機炫耀一波,進而導致盜版山寨市場橫行,假設iPhone市場根本就不到現在的一半,那華強北還需要勞心勞力、甚至在發售之前就傳出能夠改機或破解的技術嗎?不只蘋果無奈,那些真心效忠蘋果的果粉們也很無奈。(大家還是支持正版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據傳老黃又將再出新招?基於GA102核心的RTX 3070強化版或許正在路上?!
不久前才傳出因為三星8nm產能的關係,導致RTX 3070顯示卡將會取消16GB的顯示容量版本、還可能轉單給台積電的7nm製程的消息(暫定為傳言、官方尚未證實),倘若這項消息屬實,對許多想用4K解析度遊玩3A大作的玩家來說,恐怕是十分令人感到遺憾!(恐怕8GB記憶體不夠用啊~) 但新消息總是來的更快,新的爆料表示老黃又將施展刀法新招,推出一款效能介於RTX 3080與3070之間新版本來因應玩家需求!(是取消的RTX 3070 Ti打算復生?還是閹割版的RTX 3080下放?) 依照爆料的內容,老黃這次的刀法將會使用在GA102顯示晶片上,與現今用在RTX 3090與3080上的晶片屬於同一個家族,這款型號為GA102-150-KD-A1的顯示晶片將具有7,424個CUDA、58個串流處理器、232個Tensor核心和58 光追核心。 與現行已知的RTX產品相比,這款尚未具名的顯示卡(RTX 3075?3070 SUPER?3070 Ti?)的CUDA核心比RTX 3070還要多出26%,但比RTX 3080還要少約9%,若以此來推出的話,其效能可能會必RTX 3070還要高出不少,但略輸RTX 3080一些。(所以算是3080的閹割版?) 至於記憶體的部分,目前僅知道會使用320 bit匯流排的介面,會搭載多少容量?是GDDR6還是GDDR6X?現階段都還是個謎,不過自然是希望是越多好囉! 只是眼看RTX 3070距離開賣已經剩沒多少時間(10/29即將登場),NVIDIA就又準備再加碼新卡,這刀法的速度之快,真的是要讓大家的荷包和小編的肝難以招架啊!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高效輕巧二合一、玩家強悍影像利器,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Trinity顯示卡開箱速測
今年的NVIDIA的推出的RTX 30系列有兩大特點:性能強大、體積超大XD,這樣的設計也讓許多想要入手的玩家傷透腦筋,畢竟這麼巨大的顯示卡實在很考驗機殼的空間容量,不過,照慣例在AIC的部分通常會陸續推出各式版本來對應,因此隨著推出時間的發酵,各家廠商也都會紛紛推出多款不同尺寸或規格的RTX 30系列供玩家選擇。 這次小編入手的這片RTX 3090在尺寸上就做了些調整,代號Trinity的這款RTX 3090可就瘦身許多,玩家可以較方便的安裝在原有的機殼當中。 這次ZOTAC推出的GAMING GeForce RTX 3090 Trinity顯示卡在體積上是意外的小巧,相較於競品一張比一張還要巨大的RTX 3090顯示卡,ZOTAC的整體厚度就顯得格外收斂,大約與一般RTX 3080的體積相同,同時在供電設計也只需8+8 Pin即可,意味著玩家在安裝顯卡時只要需要從電供拉出一條PCIe排線即可,這對於不善長整線的玩家來說算是一大福音。 事實上從代號Trinity就可以發現到,採用的是3風扇設計,的確十分符合Trinity(三個一組、三位一體)的字面意義,透過3組風扇的協力散熱,即便是頂階的RTX 3090核心也不用擔心會有過熱問題,誰說一定要弄得像公版那樣才能有好的散熱效果啊,這款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Trinity就可以滿足暨強悍效能表現又高散熱效果的雙種需求。 下面就跟著小編腳步來開箱囉! 顯卡體積縮小之後,許多玩家可能最為擔心的就是散熱方面的表現了(特別這片是頂階的RTX 3090啊~),不過別擔心,身為顯示卡大廠之一的ZOTAC當然有考慮到這部分,在這片Trinity上頭,ZOTAC特別導入了全新設計的IceStorm 2.0散熱系統,內建了11葉片(單風扇)的三風扇設計可以比上一代提升10%的風量,再搭配上三組特製的鋁製散熱鰭片與7根散熱導管以及加強與GPU晶片之間的接觸面積等等特色,讓廢熱能夠以更快的速度被排除。 除了強化散熱功能之外,ZOTAC也考慮到一般玩家詬病的噪音問題,特別是在一般待機的狀態下若是噪音過大也很影響玩家平常使用的感受,ZOTAC提供了獨特的FREEZE自動停轉功能,能夠在待機或低效能狀態下自動暫停風扇旋轉(畢竟玩家不是always都處在高Loading的運作模式下),另外,玩家亦可藉由ZOTAC Gaming FireStorm軟體中的Active Fan Control智慧風扇功能來調整每顆風扇的運轉速度,讓顯示卡噪音、壽命、效能都能兼顧,完全可以依照玩家的個人使用習慣做偏好調整。 RTX 3090在產品定位上除了是為了頂尖畫質的3A大作而生外,也注重於高階創作者的效能需求,因此小編在測試上也包含了一些創作者可能會需要的軟體測試,至於這張顯示卡的表現如何,我們廢話不多說,趕緊接著看下去吧!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10C20T,3.7~5.3GHz) ● 記憶體:Klevv CRAS XR RGB 8GB DDR4-4000x2 (set at 3600MHz) ● SSD:Seagate FireCuda 510 M.2 1TB SSD ● 繪圖卡:ZOTAC 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rinity 24GB GDDR6X ● 電源供應器:T.T 1275W 除了在GPU-Z的偵測外,小編也分別透過大家習慣用的3DMark以及各項遊戲來做效能驗證,光是在Fire Strike的跑分就已經突破3萬大關,即便是Time SPY的成績也有18272分,直逼2萬分關卡;由於RTX 3090在創作者的效能上比現有發布的RTX 3080更勝一籌,所以從底下的測試截圖也可以發現到,不論是SpecWorkstation 3的成績表現或是SPECviewpert 13的實測數據上,都有不錯的成績。 遊戲的部分從下面的實測截圖也可以看到,幾款遊戲的表現都相當強大,4K、甚至8K的解析度下,FPS也能有超過60 FPS的成績,只能說NVIDIA這次推出的RTX 3090的確是相當強悍! 面對NVIDIA新推出的RTX 30系列,相信玩家除了期待效能表現可以更加精進外,更強悍的散熱效能與更低的噪音表現也是另一項重點,ZOTAC這次新推出的GAMING GeForce RTX 3090 Trinity顯示卡就完美的符合了這些要求,除了外觀上精緻的體積在一片比一片還要巨大的RTX 3000系列顯示卡中顯得格外突出,內建的新一代Ice Storm 2.0散熱技術、搭配上Active Fan Control智慧風扇控制與FREEZE自動停轉功能與實體設計的金屬夾層背板設計,讓散熱問題一次解決。 再者,獨特的精巧設計也創造了安裝上的較大優勢,玩家不用為了妥協而改動一些不必要的配置,輕鬆就能晉升遊戲與創作者高效能表現的頂級位階,享受次世代的高畫質內容視覺震撼體驗,還沒入手的可得趕快囉! 廠商名稱:ZOTAC(索泰) 官方網站: 建議售價:46,9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最後的奮力一搏?華為Mate 40系列正式發表、旗艦級規格搶佔DXO第一
經過好一段的時間的風風雨雨,面對美國禁令下的軟體、硬體夾殺,華為最終還是正式發表了最新一帶的旗艦機Mate 40系列(可能是自家最後一版?),並且一口氣推出了40、40 Pro、40 Pro+與Porsche Design版本的40 RS,共四款機型。 Mate 40系列在外觀上算是延續了上一代Mate 30系列的設計語言,正面使用了「超曲面環幕屏」OLED面板,讓Mate 40的兩側的曲面程度來到了68度,40 Pro和Pro+更是幾乎垂直的88度,整個螢幕正面幾乎是要無法察覺邊框的存在(真的強!),不過考量到這樣的設計在上一代Mate 30系列對用戶在音量調整上造成困擾,Mate 40系列在右側邊框上補上了實體的音量鍵,左側則保留虛擬的操作方式,算是一個比較兩全其美的方案。 此外這一代Mate 40系列捨棄了上一代的「瀏海」設計,改為現今流行的「挖孔」風格,全系列在自拍方面都搭載一顆有100度視野範圍的1300萬Ultra Vision相機鏡頭,並首度加入Free-form鏡片,能夠大幅減少超廣角鏡頭的變形問題(實用性提升),程式也懂在偵測到多張人臉的時候從原本的裁切畫面拓展成超廣角模式,同時也支援240 FPS慢動作錄影功能。 至於規格更高的40 Pro與Pro+還額外加入一顆TOF景深鏡頭,不僅能夠實現3D人臉辨識,還能夠進行手勢操作,玩家可以透過揮手的方式實現音樂切換等功能,與過去LG的G8s、Google的Pixel 4的手勢操作類似,不過也因為多了這項規格,40 Pro和Pro+的藥丸狀開孔就顯得特別巨大就是了。(笑 而在面板詳細規格方面,Mate 40的螢幕尺寸為6.5吋,解析度為 2376 x 1080;40 Pro和40 Pro+則是6.76吋,解析度也向上提升到了2772x1344,並都支援90Hz更新率、240Hz觸控採樣率與螢幕下指紋辨識功能。 相機向來是華為旗艦機的重點,Mate 40系列自然也是會針對這部分大放心思,機背環形陣列的相機模組依照機型的不同,配置了3或5顆不等的鏡頭,並且在規格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 Mate 40的主鏡頭使用的是向SONY訂製的5000萬畫素RYYB感光元件,其尺寸達到了1/1.28吋,光圈為f/1.9,搭配1600萬畫素f/2.2超廣角鏡頭、800萬畫素f/2.4的3X望遠鏡頭。 而Mate 40 Pro的主鏡頭和40一樣是5000萬畫素的RYYB感光元件,但超廣角向上提升到了2000萬畫素,光圈也來到f/1.8,望遠鏡頭則是換成了1200萬畫素f/3.4的5X潛望式鏡頭。 Mate 40 Pro+的鏡頭數量是所有機型中最多的數量,其數量高達5顆,5000萬畫素RYYB主鏡頭加入了OIS光學防手震,但2000萬畫素的超廣角鏡頭規格略為縮水,光圈從f/1.8降成f/2.4。望遠鏡頭方面則是有兩組:一組是1200萬畫素的f/2.4的3X鏡、另一組則是800萬畫素f/4.4的10X潛望式鏡頭。 目前DXO的第一名已從原本的小米10 Ultra變成Mate 40 Pro,其總分來到136分,比小米10 Ultra的133分還要多出3分。 在「最後」的處理器方面,Mate 40系列使用上華為自家最新5nm製程的Kirin 9000系列晶片,該晶片分為9000與9000E兩個型號,前者的效能較高,並搭載在40 Pro與Pro+上,後者效能則略低一些,用在Mate 40中。 華為表示Kirin 9000系列晶片是世界首款整合5G的5nm系統單晶片(SoC),且不論是9000還是9000E,在核心設計上採「大+中+小」核的設計,大核為單核Cortex-A77 3.13GHz、中核為三核心Cortex-A77 2.54GHz,小核心則是四核Cortex-A55 2.05GHz。 至於9000與9000E主要差異在於負責AI運算NPU與GPU的部分,9000的NPU採雙大核+小核心設計,9000E則只有一顆單大核;GPU方面9000使用了24核心的Mali-G78,9000E則為22核心。 效能上,華為號稱其Kirin 9000的CPU效能比高通的865+ 10%,GPU多達52%,AI運算能力更是達到2.4倍。不過這部分就有待玩家或小編入手後自行驗證比較差異了! 細部規格上,Mate 40內建4200 mAh電池,支援最高40W SuperCharge有線充電,但不支援無線充電功能;Pro / Pro+則有4500 mAh容量電池,支援最高66W SuperCharge有線充電以及最高50W Wireless SuperCharge無線快充技術。 記憶體與儲存空間的部分Mate 40為8GB+128GB、Mate 40 Pro為8GB+256GB,而Mate 40 Pro+則為12GB+256GB、Porsche Design的40 RS則有12GB+256GB與12GB+512GB兩種版本可供選擇。 至於系統方面則「依然」是使用基於不含Google框架的「Android 10」系統搭配EMUI介面,至於一直謠傳與放話的鴻蒙OS則完全沒有在發表會上提到,因此究竟是系統還沒準備好、還是華為在期待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公司的未來能夠出現轉機?這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如果大選之後美國的禁令沒有發生任何改變的話,Mate 40系列就真的很可能會成為華為最後的旗艦級手機了?!(花粉們、一起集氣啊!)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